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2节(1 / 2)





  宴会自然是为齐王接风洗尘的,齐王从南边过来,正好到念坛行宫面圣。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也要领着家眷参加宴会,共同赋诗品酒,一同庆祝齐王殿下归来。

  韩嫣和孟庭自然要去了。

  而因着皇帝重视齐王抵京,便借着这一喜庆之事,提拔了不少大小官员。

  翰林院内就有变动。

  比方说,自张乾倒台后,与他交好的一些世家子弟有被牵连而退出翰林院的。翰林院由此空出了一些职位。

  孟庭举荐了汪庶吉士。

  温掌院立刻同意,向上申请将汪庶吉士升为正七品编修。

  皇帝批准了。

  汪庶吉士也没想到自己才进翰林院不到两个月,就成了编修。这个跳跃不小,他清楚这是因为自己曾在孟庭被张乾等人打压排挤时力挺孟庭,如今才有孟庭为他美言。

  而其他几个那时候觉得孟庭没出路便不再跟着孟庭做事的庶吉士,眼下悔得肠子都青了。

  此次除了翰林院,各地的官员也有被提拔的。

  其中就有刘氏的爹。

  刘氏的爹之前也是时运不好,做到临淄县令的位置后,连着三十多年都没有升官。

  原本已是不抱希望,不想这次皇帝调整各地官员时,恰逢青州知府和通判双双年迈辞官,而整个青州境内各个县城里政绩最好的,就是刘氏的爹。

  毕竟临淄出了孟庭这个三元及第,这份功绩是记在县令头上的,无人能敌。

  皇帝于是将刘氏的爹直接提拔为青州知府。

  刘知府年逾六十,霍然从正七品变成正四品,连升六级,简直是罕见的大喜。

  而韩嫣这次要忙的第二件突发事件,就和刘知府有关。

  刘知府已经六十岁了,他知道自己这辈子大约就只能止于知府,便把希望寄托在晚辈身上。

  但奈何他的独子,也就是刘氏的嫡兄,不是做学问的料。

  家里男人指望不上,便只能指望女人。

  好在他的独子为他生了个温柔貌美、知书达理的孙女,颇得刘知府喜欢。

  以他孙女的相貌和才气,刘知府觉得青州的儿郎配不上她。要是能把她嫁进京城的官宦之家或者门阀就好了,她值得这样的夫家,刘氏子孙也能因此得到提携。

  于是刘知府想到了他在京城的女儿和外孙。

  以他外孙的广阔前途,定能帮他孙女找个称心如意的夫家吧?

  刘知府是五天前接到升官的旨意和调任令的,他很快就写信给刘氏,说要把孙女刘静娴送到孟府,让孟府帮忙给刘静娴找个大家公子。

  这边刘氏刚接到信,那边刘知府算着时间,就让刘静娴出发了。

  青州离京城不远,马车走得快一点的话,两天就能到。

  孟庭和韩嫣得知了此事,自然要为表妹到来做准备。

  算时间,差不多刘静娴到后过不了两天,就是齐王的接风宴。

  韩嫣打算带着刘静娴一起去。

  接风宴上的男宾里多得是未婚的,正好让刘静娴先观察观察。反正皇家举办的宴会,不管是什么名目,私底下都会变成公子小姐们相看的宴会。

  倒是韩嫣的表姐,豫城伯府的嫡女邹蕊,在听说了刘静娴要来孟府后,陷入了沉思。

  邹蕊沉思了好一会儿,肃了语调对韩嫣道:“大魏朝表兄妹成亲之风盛行,你怎知那刘静娴究竟是来找青年才俊,还是冲着孟大人来的?”

  第68章 表妹

  此时, 韩嫣和邹蕊正坐在临湖茶楼的二楼。

  两个喜欢吃喝看话本的小姐, 偶尔改变风格,来茶楼静静心。

  听了邹蕊的话, 韩嫣的目光微微怔了下。

  其实邹蕊所言, 韩嫣不是没想过。

  话本子看得多了,里头什么浮夸离奇的剧情都有,表兄表妹这种算是很常见的, 不难想到。

  是以, 她在听闻刘静娴要来孟府时, 也猜测刘静娴莫不是冲孟庭而来。

  但很快韩嫣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孟庭和我说了些刘静娴的喜好, 让我稍微准备下,我就顺口问了他和刘静娴关系如何。”

  韩嫣告诉邹蕊“孟庭说, 他和刘静娴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妹感情不错。所以我觉得刘静娴不喜欢孟庭,不然的话她完全可以在孟庭进京前就下手, 哪还有后头孟庭和江平伯府定亲的事再说,她要真对孟庭有意思, 这一年间也不说给孟庭写封信。连我嫁给孟庭, 她都没反应, 这看着就不像是喜欢的样子。”

  邹蕊端起茶杯, 小口啜茶。微苦涩的茶水在唇齿间漫开,余香绵长。

  邹蕊道“你这么说也有道理。不过, 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韩嫣也端起茶杯喝茶, 并听邹蕊继续说下去。

  邹蕊说道“不论如何, 孟大人的前程是有目共睹的。先不说刘静娴喜欢谁,就说她若是在京城始终没找到合适的贵公子,那也是有可能把主意打到孟大人头上的。”

  韩嫣不以为然的荡了荡眼波,道“她打谁的主意是她的事,能不能得逞可不是她说了算的。我是孟庭的正妻,难不成她堂堂知府的孙女,还要给自家表哥做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