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宦官之后第88节(1 / 2)





  第106章 认错爹的第一百零六天:

  在查清楚杨家的事后,连大人就第一时间告诉了儿子。

  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坏消息是,杨乐那个秀才还真是他自己考的。杨乐毕竟也上了这么多年的国子学外舍和国子监,成绩不算特别突出,却也不至于太差,考个秀才勉强还是可以的。

  他之所以低调回老家参加院试,除了有“科举移民”这层考量外,只是不想别人顺着他如此急迫下场的举动猜到他祖父的身体快不行了。但也正是因为他祖父快不行了,哪怕顶着监生闹事的压力,家里也要让他参与这一次的六部历事,因为如果他这次参加不了,很可能下一次就得等至少三年以后,甚至彻底没了机会。

  好消息是,杨乐大概也没办法再在国子监留多久了。

  他祖父一死,他就得回家守孝,而等他在家里读满三年的书再回来时,絮果他们说不定都已经从国子监毕业了。

  “杨乐大概很难再和你或者你的朋友们产生什么交集。”连亭微微勾唇,用最平静的语气,说出了最危险的话。

  偏偏他的傻儿子没能理解这话里的深意,絮果只是想着,等以后大家入了官场,除非外调出京,不然不还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吗?不过能有三年不见,已经很不错啦,开心!

  连亭也没多做解释,只是加快了安排史唐入京的步伐。

  史大人最终是在那年五月进的京,除了几车献给皇帝的南地蔬果外,身无长物的他就再没有带任何东西了。

  本来杨党对连亭突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招了这么一个人回京,是有一定戒备之心的,毕竟以连亭走一步看十步的风格,他断不会如此无缘无故。杨党为此甚至还准备了一份“见面礼”——揪着史唐回京后提着礼物到处拜访的举动说事。

  “他们怎么肯定史大人回京后一定会到处拜访?”

  “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哪个外地官员进京后,不是到处送礼下拜帖、拉关系的?哪怕没有这份“锐意进取”之心,也总有老师、同窗或者亲戚吧?但凡你拿着手信,随便上个大官的门,街头巷尾的闲言碎语就可以安排上了。

  可惜,杨党还是不够了解史唐。也不怪大家对他如此陌生,在史大人不到四十岁的人生里,有一大半都在宁古塔开荒,别人能熟悉他才奇怪呢。

  连当初陷害了他的杨党,都一时没能想起来这是哪号人物。

  杨党迫害过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而在那些真正的大人物里,还没有来得及做出什么大事、当年官职也不够高就黯然退场的史唐,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更不用提史唐还有长达十数年的政治空白期,这样的人不管当年再怎么有本事,如今也肯定都废了吧?如果不是他之前上奏的那本有关官商改制的《赋役疏》,连亭也不敢相信,他竟没有被岁月蹉跎掉所有的脑子。

  事实上,除了脑子外,史大人的风骨也没被磨损多少。

  和廉深这种世家子、詹大人这种耕读世家不同,史大人是真正的苦出身,老家穷乡僻壤的程度与镇南有过之而不及,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洼地。洼到什么程度呢?自科举诞生的二百一十五年间,他们当地不要说进士了,连一个举人都没有出过,距上一个秀才诞生也已经过去了八十余年。

  自小聪颖、拥有过目不忘之能的史大人,那都不是全村的骄傲,而是整个郡的文化独苗。是真的被乡里乡亲你一个铜板、我两个馒头给攒着供养大的读书人。

  据说,史大人当初考上武陵书院的消息传回郡里时,连当地的县太爷都惊动了,拨了县衙里当时仅有的一辆半新不旧的牛车,把他千里迢迢送到了武陵,生怕他因出身露怯,而在书院里的日子举步维艰。

  但事实上史大人根本不要面子的,他在拥有“武陵四杰”这个响当当名号前,在书院里有个更出名的诨号——死抠门。

  他从不接受别人以任何形式送的礼物,因为他也不会给任何人送礼。

  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也一样。

  甚至正是因为关系好,有什么话他都是明说的,我回不起你给的礼物,也不想日积月累的累你单方面的付出,所以为了我们的友谊,请不要给我送东西。

  等后面当了官,有了钱,别人觉得史唐总算可以宽裕点了吧,结果没想到他反而比过去更抠门了。因为他还要攒钱给老家修桥铺路呢。哪怕是在流放到宁古塔的那些日子里,他都不忘节衣缩食,把能省下来的口粮都留给了家里人。

  这真的是一个对自己比对任何人都狠的狠人。

  但也是因为这份狠劲儿,史唐重新起复去了最富庶的江左后,也能在面对盐商的泼天贿赂时,连看都不看上一眼。坐怀不乱的甚至还有心情一一收集信息,卧薪尝胆两年,写出了那份惊世骇俗的疏奏。

  如今在被叫回京城后,史大人也是一样的,他不收礼,也不会主动给别人送礼。

  哪怕是给皇帝献的水果,有不少都是他自己种的,还有一些是当地的特产,因为他想帮一个贫困山村打开销路,眼巴巴的就等着皇帝给一句“这果子不错”的评价,好回去扯大旗。

  这样的抠门货,你要怎么才能诬陷他私下串联、收受贿赂?

  甚至他能成为阉党都是一桩奇怪事。

  是的,阉党。

  史大人还没入京,就已经被旗帜鲜明的打上了阉党的标识,他自己对此也没有否认过。进京后,也确实第一个就上了连家的大门进行拜访。虽然他不会送礼,但拜访上峰的基本礼数还是懂的。

  只不过在吃瓜群众看来,他这样两手空空的拜访,还不是不拜访呢。领导未必能记住所有送礼的人,却肯定会记得谁上门不带东西啊!

  至少在外人看来,史大人是真的什么都没带。

  连亭却知道,史唐带来了比所有礼物都更具价值的东西——《赋役疏》的改进版。

  当初在听说疏奏被压下去之后,史唐并不意外,甚至已经做好了被杨党疯狂报复的准备,却没想到身边一直风平浪静地什么都没有发生。他因此也就知道了,那封疏奏有可能根本没被杨党看到,换言之,有人想保他。

  可对方是谁?又为什么要保他呢?只可能是因为他还有利用价值!在这么多年的官场空白期里,他唯一还有用的价值就是那份疏奏。

  那对方压下去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要么他写的还不够好,要么时机还没到。

  在宁古塔开了十数年的荒,足够史唐培养出比大多数人还要多的耐心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在江左就这样一边重新整理疏奏,一边老老实实的等了下来。如果对方迟迟没有动静,他大概会把改进版再一次送上,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做什么呢,京中先送来了一旨调书。

  也是在那个时候史唐才知道了是谁压下的奏折——司礼监掌印太监连溪停。

  对于这位如今在大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太监,史唐没什么太多的偏见,因为他已经先一步在与好友詹韭菜往来的书信中,了解过这位连大人的种种了。

  詹韭菜性格耿直,说话一向是有什么说什么。他对连亭的评价是生活骄奢淫逸,性格阴晴不定,但却也是个真心想要做实事的。

  有后面这一句就足够了。

  史唐无所谓连亭的私生活如何,也不关心他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只要对方能支持他进行改制,想要让百姓生活的更好,那这个阉党他也不是不能当。他虽然抠门,却并没有那么在乎名声,也不是不知道变通。

  史唐甚至觉得,为他从宁古塔翻案的也许也是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