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节南部战场——击退大岛(1 / 2)

第一节南部战场——击退大岛



用一句来概括:急不可耐的大岛,碰得头破血流。



从进入朝鲜以来,一帆风顺的大岛,终于碰上了硬茬子。



…………………………………………



9月12日上午9时25分,日军大岛义昌的第九混成旅团前卫已接近大同江东岸,一面向栽松院清军堡垒进攻,一面试图从下滩附近江岸乘船渡江。清军发炮轰击,日军前卫被迫后撤。



这是两军的正式会面,是叶志超和“老朋友”的再度相遇。



到达平壤城下的大岛没有等待。他立刻将部队划分为左右两翼:步兵第二十一联队为左翼,第十一联队为右翼。令日军右翼首先炮击清军炮兵阵地,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10时,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清军堡垒发起冲锋。毅、盛两军士兵英勇抵御,江西岸的清军也发炮支援,终将日军击退。



13日上午,大岛义昌召集幕僚举行军事会议,双方战斗暂时停息。



对于大岛的这些行动,多数史书认为是平壤之战的开始,并认为大岛轻敌冒进,急于抢功,而发动了攻击。



细加分析,我认为不尽然。作为连战连捷、未遇强敌的旅团长,大岛当然有些轻视清军,但是,战略上轻视并不等于战术上不重视。自始至终,没有迹象表明大岛以为清兵全是好捏的“软柿子”,并打算拣这个便宜。



大岛所采取的行动,规模并不大,没有全力攻城的气势,而且持续时间不长,前锋稍作接触,本队稍进即止,不难发现他的战术意图。



其实,这只是符合战术原则的一般的战术动作——试探性进攻。通过炮击和攻击,能够有效探明清军的兵力部署、阵地等情况,在现代,这个动作还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威力侦察”。



另外,大岛的进攻还有一个重要的意图——掩护性进攻。这一点,他在给师团长野津道贯的报告中已经说明:“万一师团本队后期,恐元山、朔宁两支队孤立,是以本旅团冒犯危险欲陷平壤。”[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



看来,大岛义昌是一个有总体意识和全局眼光的将领,能够充分领会和执行师团的作战意图,在未获得北面两路日军位置的情况下,通过适度的伪装的(半真半假)攻击,吸引清兵的注意力于平壤东南,掩护元山、朔宁支队顺利进至平壤。



既能侦察清军部署,又能掩护兄弟部队,顺便还扫扫外围、清清场子,为即将发起的进攻做准备,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他的这些积极行动,对扰乱清军统帅决心,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3日大岛的军事会议,应该就是在前期“威力侦察”的基础上进行的。下午,双方又炮战许久,则是围绕前两个意图的继续“演出”。



这家伙,相当的诡诈,决不是一般的莽夫。



…………………………………………



日军还在试探性攻击的掩护下,做着攻城前的准备。



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船。前边已经说过,清军“四路大军”进入平壤以前,朝鲜官员平壤监司闵丙奭、清朝驻平壤电报局委员王锡祉非常主动,毁掉船桥,并将船只全部集中到了大同江西岸、平壤城下。



经过一天努力,上下寻找,找到了大小不一的五只船。



日本方面记载,二十一联队长武田秀山中佐派所属第三大队的一等军曹生实、胁田等数人凫水到江心洲羊角岛,又泅至西岸,夺得大小船只五艘而归,便为日军渡江作战提供了便利。



这估计又是吹嘘,不好意思说是抢老百姓的罢了,顺便还能体现下皇军神勇。前边说过,一个月前,日军最早到达过平壤的侦察队想过此法,因江水湍急,扎下水去就没出来。现在,在严密防守的清军眼皮底下,又能抢船了?



9月份的朝鲜还没进入枯水期,温度却比8月份至少下降10度,阳光好的中午,也在25度以下,恐怕对人体机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吧,不知道日军能在江水里泡多久。



大岛旅团的举动,也给清军提供了预警。原先,清军防守江东岸的部队,只有毅军一营和盛军一营,日军进攻后,卫汝贵又派队从船桥过江支援,进入河岸的三个堡垒里,增强了防御兵力。



14日,大岛继续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攻击部署。是日黄昏时,大岛对部署做出调整,将左翼变中路,中路二十一联队抽取第三大队加两个中队,从左翼操船渡江,冲击清军侧翼。又将炮兵队全部移至右翼,以全力炮击大同门外的清军堡垒。



…………………………………………



15日,按第一军司令官山县有朋和第五师团师团长野津道贯的命令,日军对平壤的总攻击正式开始。猛烈的炮火打破了平壤黎明的寂静,激烈的战斗同时在3个战场展开。



大岛义昌第9混成旅团分左中右三路,猖狂地向大同江左岸清军阵地发动进攻。



右路,直接压向船桥里清军正面。中路,沿水湾桥攻向碑石洞,从侧翼攻向江东岸守军。左路,则在趁这个机会加速渡江,伺机发起攻击。



首先是大炮轰击,然后步兵冲击。



清军是大炮轰击,然后步枪射击。



双方在硝烟中猛烈对打,抵死不退。



大岛旅团的士兵头次发现自己练成的“老一套”动作,竟然有失效的可能。



按日本人“功课”的扎实程度,他们不可能不对大清这位与自己对阵的将军“挖根究底”,了解清楚。日军将领早就耳闻马玉崑“骁勇慓悍”,今天算是亲身领教了马统领的英勇善战。



…………………………………………



马玉崑(1837——1908),字景山,原籍安徽蒙城,后徙居涡阳。幼家贫,性沉毅,有远志。曾随父办团练,后投宋庆的毅军。由亲军哨长(连长)起,积功至副将,以总兵记名。马玉崑真正出名,是1874年,随乌里雅苏台将军金顺出嘉峪关,与左宗棠共同抗击阿古柏和沙俄的侵略,被左、金称赞“勇略冠诸将”。在新疆十余年,收复大小城以十数,功不可没。1889年,被老领导李鸿章奏调北洋,派至旅顺统毅军后军。奉调朝鲜时,刚刚被任命为太原镇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