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六节合击旅顺——夹击日军的构想(1 / 2)

第六节合击旅顺——夹击日军的构想



李中堂,一个七十多的老者,开战以后,便无一日不夜以继日操劳,面对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的局面,竭力弥缝。



几乎想尽一切招数,从各处调动兵马,拿出了搜刮务尽的力度。



围绕金旅保卫战,其实几个战场都在动。



至少,还有两处人马调动被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也极少有人想到。



因为,很少有人将两个战场联在一起考虑,而是主观意识上将他们分割成各个不相干的部分去观察。



李鸿章转寄湾旅诸将,明确南关岭至土城子防御部署的电报中,还有一句“一面再调兵接应”,一样被当成无关轻重的话,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所以,李鸿章的一个重要战役构想,也被忽略了。



辽东战场,宋庆等军。



山东,巡抚李秉衡所部,戴宗骞所部。



……………………………………………………



辽东战场。



仍在复州驻止的大同军。程之伟奉调率兵赶至辽东,随着战事的发展,这支队伍本来有了几种行动可能——接应鸭绿江清军,增援金州。可他在复州按兵不动,那就只能让这些任务保持在“可能”状态。



现在,这块棋要想发挥作用,必须给他一个方向,而且要拉他出来。如果能出头或与其它部分连成一片,仍可能成为活棋。



鸭绿江防线那边,清军各自后撤,节节抵抗,屡次发生战斗之后,逐渐退至辽宁中部丘陵山地。



其中,宋庆率聂士成、吕本元、孙显寅等,先退至凤凰城。可是这儿地形不利,没有险要可以控制。正巧,宋庆接到光绪“择要扼防”的电旨,顿时“心头一片霍亮”,决定采纳东边道地方官宜麟的建议,把凤凰城让给敌人,组织部队交替掩护,逐次退至摩天岭设防。



聂桂林的奉军(包括靖边军),和丰升阿的盛字练军,被日军跟随,一路赶到了岫岩。聂丰两军总算被逼急了,回过头来狠狠咬了日军一口,终于扎住阵脚。经过激烈战斗,也逐步撤至摩天岭,与宋庆所部连成了一线。



依克唐阿则经宽甸稳步后撤,主动寻找要地阻击,依将军最后相中了赛马集,停住组织坚守。



就这样,背靠奉省(辽宁)中部山地,清军在辽阳东路已经构成了一道新的防线,西起摩天岭,东迄赛马集,正面绵延几百里,对所有的险要地点,也都形成了有效的控制。



这条防线之后,是盛京将军费尽力量布置成的以辽阳为核心的另一道防线,纵深也有了。



对日军第一军的防御,已经有望改善。



取得这个成果,预示着清军换来一个更大的更为难得的有利因素——主动权、机动兵力。



在基本稳定当面态势之后,宋庆和刘盛休得以挪开身子,按李鸿章的命令,用于其它方向作战。



……………………………………………………



李鸿章说“一面再调兵接应”,决不是安慰大家,而是含有深意。他还在多方设法调军赴援,实际上是自日军登陆花园口的迹象明显之时,便四处抽集人马,这次,他又想到了山东。



盛宣怀致登莱青道刘含芳的一封电报,即可看出当时调兵遣将急如星火的情况:“倭兵犯金、复,人数不多。但求夏(辛酉)、章(高元)两军速渡,守住南关岭。刘子征(盛休)已到海城,程魁斋(之伟)已到熊岳,电饬合师夹击,俟鉴帅(李秉衡)允准拨队。请公进电龚鲁卿(照玙),即派在旅之图南、海定、广济夜渡赴登。”[《盛宣怀致刘含芳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



这封电报,又包含着相当多的信息。



联系东省调兵始末,整个过程则又是回复,一波三折。



……………………………………………………



了解这个过程,首先,我们得了解山东驻军的所属问题。



防守威海军港及沿海陆路炮台的,是戴宗骞,总统绥巩两军各营,以及张文宣2个营。这些部队由北洋直接指挥。



除海军和威海后路炮台守军,其余陆军部队则归山东巡抚兼提督管。



从朝廷明确划分的职责看,包括威旅在内,整个北洋的海防,全由北洋大臣李鸿章管,而山东的防御,山东巡抚却责无旁贷。



理论上,北洋大臣可以管理北洋各口岸(过去就叫三口通商大臣嘛),节制包括山东在内的北洋海防部队,他那里还有一个登莱青道,当然可以绕开山东巡抚了。但动其他陆军(这就是前边说的“抚标”、巡抚辖各镇节制的军队“镇标”),却不能绕过。



从体系上说,山东巡抚兼提督不属任何总督节制,是与直隶总督平级的官员,因而李鸿章有涉及山东的事情都需要与李秉衡商量。



……………………………………………………



涉及到山东的事情,无非是调兵。调东省之兵,就等于削弱山东的防御力量,这点不管是山东的海岸防卫,还是山东地面,没有一个情愿的。



当然,山东凸出黄海,也是战略要冲,谁也不敢说,日军不会窜犯这儿。



早先为增援牙山之时,李鸿章便打算调威海卫陆军统领戴宗骞的部队,计划抽调绥巩两军步队1000人(两营),但被戴宗骞拒绝了。(这事在讲到盛宣怀致牙山叶志超的电报时已经说过。)事实上戴宗骞自己这里还不够用,还忙着扩军招兵呢,哪能抽调人马?



11月4日,军机处就令记名提督夏辛酉率领驻登州(蓬莱)的嵩武军4营渡海支援旅顺,后又命驻防胶州湾的登莱镇总兵章高元从卫军队中选调4营加入援旅。



但是,不管是夏辛酉,还是章高元(淮系将领是没错),此时却又归山东巡抚管。



戴宗骞能拒绝增援牙山,他李秉衡对增援旅顺一样不大情愿,以本省防务兵力不足为由,一再拖延。



这还是大清的军事体制问题。但即使朝廷最高指挥机关,如果出面说话,也总得考虑下面的意见和实际情况,谁让他皇上拿不出这么多兵马呢?



战场上株守待敌,大清在整个战略上也是处处株守待敌。各管一摊,各顾一片。



站在山东防卫的立场上,李秉衡不能不为自己完成这个守土之责而考虑。



这倒也可以理解,其中内情,不是简单的一句话“相互掣肘”可以了结的。山东地面上的部队,多是李秉衡辛辛苦苦拼凑起来的,而且仍然在辛辛苦苦拼凑中。说拼凑,恰如其分——为了兵员,装备,为了饷银,东挪西借,李巡抚不知费了多少心血。



而且,虽然经李巡抚左右前后努力,山东的防御却仍然薄弱。



……………………………………………………



可是,我说的这个薄弱,是指把这些兵力撒开来看的话。但不包括,前面的海面上还没有敌人这个情况下。面对空荡荡的大海,那还有什么薄弱不薄弱?



就是说,我仍然有一点不理解。



日本人对我大清兵力弄得清清楚楚,大清整天守着日本人,担惊受怕好多年,为什么就弄不清日本人的兵力呢?难道就除了害怕还是害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