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第67节(1 / 2)





  明远顿时笑意盈然,伸手便将贺铸往院里迎,再一一将王雱等人介绍给贺铸。他与贺铸站在一起,一个俊秀,一个奇丑,然而气氛却出人意料地和谐。

  其实明远心里正兴奋不已,他刚才那句“没,没有错吗?”其实是差点儿念出了一句词,“梅子黄时雨”。

  来人贺铸,不是别个,正是写出了《方回词》,写下了“梅子黄时雨”这样名句的贺铸贺梅子。

  当然了,史书上也有记载贺铸面貌丑陋,人送外号“贺鬼头”。

  明远却觉得,贺铸丑虽丑,但一脸的勃勃英气,更符合他笔下的“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

  贺铸见到王雱,明知他是宰相之子,也丝毫没有逢迎之色,并不把王大衙内放在眼里。

  巧合的是,王雱虽然心高气傲,眼高过顶,但也烦透了那些见面就溜须拍马的官员和寻常士子,见到贺铸虽然奇丑,但是一点儿也不趋炎附势,这种人很容易获得王雱的敬重。

  而蔡卞还在为他刚才的一时失态而不好意思。

  蔡京则挂着始终如一的温煦微笑,态度与贺铸到来之前没有半点变化。

  明远的小院里,气氛竟出乎意料的和谐。

  一时间众人用过了丰乐楼送来的凉饼——也就是凉面,尝过粽子和水团,追思一回屈子,再谈起各自晚间游乐的打算。

  王雱必然要归家,王安石那里还有很多杂务要处理,有“杂人”要见,躲不过去的,当下便起身告辞。

  送走王雱之后,其余几人一起看向明远。

  若论汴京城中的游艺项目,最有发言权的人莫过于明远。

  大家都等着明远拿个主意。

  谁知明远却狡黠一笑,自去书房中取了一叠纸张出来,递给众人,说:“大家来选!”

  那些纸张分发到众人手里,种建中第一个认出来了:“节目单!”

  他手中那张是桑家瓦子的,用的是质量上乘的桑皮纸。

  贺铸“哦”了一声,说:“原来他们每天在街面上分发的竟是这个。”

  蔡京看看身边蔡卞和自己手里,竟是不同的瓦舍印制的今晚节目单。他惊讶问道:“难道现在每家瓦子都发节目单了吗?”

  明远点点头:“是呀,如今汴京各家瓦子之间,有点卷……嗯,竞争比较大。”

  “各位,想看什么,决定了告诉我,我去订閤子。”

  这时蔡京慢条斯理地开口问:“选哪一家瓦子都可以吗?”

  “当然!”明远一口应下,“哪一家都可以。”

  蔡京的眼光似乎带着点深意,慢慢从明远面庞上扫过,最终落回手中的“节目单”上。

  第63章 百万贯

  王雱离开之后没多久, 苏轼就到了。

  明远还挺庆幸的,毕竟苏轼是旧党,不止一次上书反对王安石正在推行的新法。如果苏轼与王安石的大衙内面面相对, 尴尬的就是他这个主人。

  然而苏轼与王安石的女婿蔡卞相处起来却毫无压力, 笑眯眯地称赞起蔡卞在殿试上得到状元的那篇文章。这让明远和蔡氏兄弟都舒了一口气。

  苏轼晚到,自然是因为开封府推官要忙的公事繁多, 不似王大衙内的经义局那般清闲。他一到明远家中,就拍着肚子嚷饿。

  天气兀自热着,明远就又让人把事先准备好的冰粽取来。

  这冰粽其实就是煮熟的粽子,但是这个时空里没有冰箱, 而汴京城中各家冰窖也还没有开窖售冰。明远家中的仆从就把粽子盛放在小木桶里。然后吊在井中,和浮瓜沉李是一个做法。

  浸凉的粽子取出,明远便亲自为苏轼剥去粽叶,然后在白嫩的粽芯上淋上蜂蜜。

  苏轼吃得头也不抬。

  一旁围观的人们也大多没想到,文章动天下,名满汴京城的苏轼苏眉州,竟然是这么一副吃相。

  蔡卞望着苏轼,又在发呆;蔡京脸上的招牌笑容并未更换。

  倒是种建中与贺铸相互看看, 都觉得苏轼的吃相很对他们的胃口。

  这两位原本都是武职出身, 对“吃”也有着一致的认识:大块吃肉、大口喝酒, 见到喜欢的吃食就大快朵颐, 蝎蝎螫螫的做什么?

  明远却只管问苏轼觉得他的冰粽怎么样。

  苏轼只答了四个字:“饥——火——全消!”

  即便只有四个字, 也有“双关”在里面。苏轼在夸这冰粽, 既解了他腹饥肚饿,又令他暑意全消。没有比这更好的餐食了。

  明远顿时嘴角上扬, 露出好看的笑容, 仿佛听到了这世界上最好听的赞赏。

  苏轼望着食盒中盛放的白色冰粽, 忍不住感慨:“同样是白米饭,做成粽子,便美味如此。想苏某当年入京赶考,身无长物,囊中亦羞涩,只住在小客栈里温习,每天两餐,饭桌上只有白米饭、白萝卜和盐,便是一天混过去了……那时某每天自嘲,说某吃的是‘三白饭’。”

  三白饭?

  众人都是一愣:这又是什么特别的饮食?

  但随即回想起苏轼刚才说过的:“每天两餐,白米饭,白萝卜和盐……”

  原来竟是这“三白”呀!

  众人一时唏嘘:原来名满天下的苏轼,在取中进士之前,竟然过得也如此拮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