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第102节(1 / 2)





  “找他们跑腿……”

  有些主顾还真不习惯坐在正店里找人跑腿买食物,便问:“会不会多收咱们钱?”

  “不会,”

  那酒博士蛮有把握地回应:“一切由本店担保。若是您之后发现有任何差价,本店双倍补偿。”

  站在门口的这些“闲汉”,都事先在长庆楼登记过名姓籍贯。另外他们也都听说了,长庆楼以后不会再将他们拒之门外。

  如果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而得罪了长庆楼,显然是相当不划算的买卖。

  因此一个个被称为“外卖小哥”的闲汉们精神抖擞,整装待发,拿定了主意今天要多跑几单。

  听了酒博士的说辞,有些食客觉得不能接受,起身离开。他们空出来的位置立即被在门外等候的客人进来占据。

  也有人觉得,在这长庆楼里,可以享受正店的环境,承担脚店的价格,所点的食物也是丰俭由人,花样繁多,不妨一试。

  于是当真有人点了脚店的食物,由“闲汉”们去跑腿。闲汉们不负嘱托,很快就将主顾们点的食物送来。

  他们都是在本地跑腿跑了很久的,道路熟悉,替人点单也绝不会出差错。

  列在那张仿单上的脚店,也都是声名在外的名店。食客们按自己的口味点菜,都十分满意。

  因此长庆楼里上下竟一切有条不紊。

  当杯碟碰撞之声响遍整座大厅与所有閤子,很难想象,这家正店竟然完全没有动用厨房。

  当然,正如史尚所料,这也成为黄仙等人嘲笑长庆楼的“笑柄”。

  “堂堂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竟然开不了厨房?”

  据说黄仙得知此事以后,捧腹大笑了一回。

  他竟然还找到了《汴梁日报》,要求在上面刊载此事。

  《汴梁日报》还真就同意了。

  于是,整座汴京城很快就都听说了:长庆楼重新开业,所有食客都叫了“外卖小哥”,去买周围脚店的食物。

  有人不以为然,但有更多的人为长庆楼说话:“听说,这长庆楼提前开业,本就是为了让汴京百姓去看看那楼上新装的‘玻璃窗’。也不用这么早就笑话吧!”

  “且看他家明日是否依旧如此。”

  当晚,这长庆楼竟成汴京一景。楼外人头攒动,争相观看酒楼上澄清透亮的玻璃窗中透出的辉煌灯火,以及楼外那几枚流光溢彩的大型彩色“灯箱”。

  而长庆楼附近的几家脚店,也赚了个盆满钵满,生意比以往好了很多。

  “多亏了当日答应长庆楼的新东家,一起帮衬着他家做生意。”

  一家脚店的店主兴高采烈地告诉浑家。

  “新东家和以前叶家那个书呆子一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又不知道长庆楼以后是不是会天天如此,你这么高兴做什么?”

  浑家教训自家男人。

  “也是……”

  那脚店店主收了声,不过心里还是那个念头:和一家正店一起合作,这感觉真好啊!

  这天晚上,所有预先订下了閤子的食客家中,收到了长庆楼的酒博士亲自递来的食单。

  “明日敝店食‘蟹’,敝东家担心各位有所忌口,特为命小人先行通知一声。如有需要,也可以为您改为他日。”

  然而时人最爱食蟹,秋风起,蟹脚痒,正是食蟹的好时节。

  长庆楼如此安排,汴京城的诸位资深食客老饕,哪里还有拒绝的道理?

  *

  第二天,依旧在“试营业”中的长庆楼挂出了一条招幌,上面写着:“熙宁三年秋长庆楼螃蟹节”。

  汴京百姓人人发呆:听过上元节中秋节,还真没听过这“螃蟹节”。

  但长庆楼的意思很明确,今天不是“螃蟹”过节,而是喜欢吃螃蟹的老饕们过节。

  大清早,住在长庆楼附近的人们便见到骡车成群结队地到来。小工们从骡车上卸下一只又一只的竹篓,篓里全都是鲜活的青灰色大家伙——从城外运进城的新鲜螃蟹。

  食客们心中有数:今日长庆楼以蟹为食,水牌上应当全是蟹菜。

  说来,汴京人食蟹,经典的吃法也就两种:

  一种是洗手蟹,这是将活螃蟹洗净,加盐、酒、生姜、陈皮、花椒之类的调味料腌渍而成。食客洗个手的功夫就能使用。如同鱼生一样,这道菜也有个名字叫做“蟹生”。

  第二种就是蟹酿橙,将黄熟带枝的大橙子截顶去瓤,只留下少许橙汁,再将蟹黄、蟹油、蟹肉放在橙子里,重新覆盖上原本的橙子顶盖,放入小甑中,用酒、醋、水,一起蒸熟,奉至食客们眼前。食客们用醋和盐一起拌着吃。

  这两种螃蟹料理,都是仗着食材新鲜,经过简单调味便送上餐桌的,倒也不必经过多复杂的烹饪料理。

  因此,长庆楼里,经过黄厨一番“训练”却什么都没学到的“茶饭量酒博士”们,一样能够派上用场。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只管将送来的鲜活螃蟹洗刷干净。

  其他人则准备调料,控制蒸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