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第133节(1 / 2)





  于是,轮到史尚在事先联系好代为售卖蜂窝煤的朱家桥炭行门口,望着自家的门庭冷落,愁眉苦脸地叹气:

  “对方毕竟是高家啊!”

  明远安慰他:“咱们至少还赚了一笔广告钱,不是吗?”

  史尚顿时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苦笑。

  明远还从来没有见过史尚被打击成这样,一时间实在没忍住,捧腹大笑,将史尚笑得哭笑不得,紫涨了脸。

  明远这才恢复了正经:“这样不正好?”

  “等到咱们靠口碑和实力崛起的时候他们至少没脸来怪咱们!”

  史尚回头看看自家炭行门前,专门聘请来解说安全知识的牙人此刻正百无聊赖地站着。这名牙人见到有人来问价,刚要开口,谁知来人一问清价格,扭头就跑。

  史尚那张脸立即又苦了下去。

  在汴京讨生活的人大多精打细算,恨不得将一文钱掰开来用。高家出售的蜂窝煤每一块都比明家出产的蜂窝煤便宜了十文钱。

  这十文钱,就像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阻止了汴京百姓走进炭行,连货比三家,买一块试一试,他们都没有兴趣。

  “明郎君,您真的觉得……我们能赢?”

  史尚问明远。

  “当然——”

  明远笑着说。

  “其实咱们已经有了好些主顾啦!”

  已经有了?好多主顾?

  史尚怎么也想不通——偏偏他看明远,完全是一副神态自若,胜券在握的模样。

  果然,这时有一名穿着短褐,裹着皮袄的伙计,推着一架平板推车,来到朱家桥炭行门口,大声道:“一车炭。记在明十一郎君的账上。”

  史尚刚兴奋了一下,马上又如同一枚泄了气的皮球,瘪了回去。

  感情是长庆楼啊!

  长庆楼是自己人,这不能作数的。

  但史尚又仔细看了看明远的笑容,突然脑海里灵光一现——

  原来是他们!

  第120章 百万贯【加更】

  经过明远点拨, 史尚也想到了。

  汴京城中还有一类用炭的大户,就是各家正店与脚店。

  不止是冬日里,一年四季, 这些将烹饪吃食作为主业的食店,都要从炭行里买进大量的炭。前几年以木炭居多, 近几年木炭价格高企, 这些食店便也紧跟“潮流”,开始用起石炭。

  只不过石炭难以点着,烟气又大, 各家大厨多有抱怨。

  此前明远邀请各家脚店“入驻”“快闪”长庆楼的时候,主厨们就曾聚在一起, 交流过这燃料问题。

  现在出了更容易使用的蜂窝煤,长庆楼首先开始使用,而且还改装了炉灶,加了排烟的烟道和催旺火力的风箱。

  而汴京城中不少脚店都与长庆楼有合作关系。各家脚店的主厨也时常造访万娘子,甚至会借用长庆楼的厨房。待他们见到了长庆楼的设备, 一准眼馋, 再一细问, 自然非朱家桥炭行的蜂窝煤不买。

  明远所料不错,很快,山阳镇蜂窝煤厂出售的蜂窝煤, 在汴京城里悄悄打开了“直供”的模式。

  各家脚店不需要跑去朱家桥炭行, 只要在长庆楼与炭行的“代理”打一声招呼, 第二天, 蜂窝煤就能准时送到店门口。

  各脚店甚至可以约定日期, 每旬一送, 从此不需再担心冬日里燃料会断供的问题。

  除了送蜂窝煤之外, 各脚店还可以预约上门定做火炉与烟道。

  蜂窝煤炉本是现成的,但是烟道需要工匠上门,丈量脚店厨房的大小,以决定烟道的粗细长短。

  但只要定下尺寸,这一整套打造起来也不麻烦——铜匠作坊的铜匠们已经事先准备好了规格统一的黄铜薄板,只待上门勘察量好长度,就将这些黄铜薄板卷成需要的长度和口径即可。

  一时之间,与长庆楼素有合作关系的脚店纷纷尝到了蜂窝煤和配套火炉的甜头——用过的都说好。

  这些脚店的主厨与店主又都有亲友,消息便慢慢传出去。

  立时又有不少正店与脚店找上门,指名要山阳镇蜂窝煤厂供货,还纷纷要求安装烟道。这其中,大名鼎鼎的丰乐楼和遇仙正店等等正店也赫然在列。

  原本在城中门庭冷落的朱家桥炭行,竟也开始慢慢有了生意。

  这时已是十一月中旬。汴京城百姓开始对高家炭行出品的蜂窝煤有了些怨言。

  “高家的蜂窝煤,便宜是便宜了,可是太难点——”

  “可不是吗?那天我烧掉了两天的《汴梁日报》,愣是没能点起一块煤。浑家直骂我,说我缺心眼儿,那报纸的纸张那么好,干什么不行非得用来引火……”

  “哈,老兄我瞅你确实有点儿缺心眼儿。”

  除此之外,还有更大的问题。

  “听说了吗?高家炭行出产的那蜂窝煤,委实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