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十二章见面(1 / 2)





  许华当晚没有走,就和夫人赵美芝一起宿在了钟汉民家。

  第六天,妹妹许梅和对门的邻居说好了,定下租金,二人将行李拎到房间,简单收拾了下,买了点樟脑,驱虫去味,大开窗户。

  虽然是将近北方的供暖日期,但南方这里,不是很阴寒,此地毕竟有段时间没有人住,许华觉得还是空气流通些好,去去陈腐之气。

  黄怀德早上兴冲冲的跑过来,邀请许秀冰的父母和他一起去吃早餐。

  惠州当地的早餐,也是很有特色的。

  此地隶属广州,汤粉文化堪称是广东餐饮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惠州人的早餐首选。

  说到惠州最本土的米粉,当属横沥汤粉,在惠州民间有句老话:“来惠州没有吃过横沥汤粉就等于没有来过惠州”。可想而知横沥汤粉在惠州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竹笊篱从翻滚的开水里将洁白的汤粉在很短的时间内烫熟,捞起倒入大碗,加汤汁,放上烫熟的三五颗青菜,以及姜丝,葱花少许,简简单单,一碗热腾腾的横沥汤粉完成了。

  其味由胡椒粉占味,微辣,再加虾壳、猪骨等熬汤,汤味浓郁。

  尤其是临近冬天来碗热乎乎的横沥汤粉,汤粉从入口开始,舌尖轻触,再由喉咙暖到胃。

  许华当然不会拒绝,许梅识趣的没有阻止。

  赵美芝笑意吟吟的也同意了。

  两人跟着黄医生,穿街走巷。

  此时,惠州的面貌,高楼并不多,小街小巷,街面上湿乎乎的,晨起刚下过冷雨,许华看黄怀德的身着并不多,而自己确实冻的发抖,关切道:“小黄,你不冷吗,穿的这么少?”

  “许伯伯,这你就不懂得了。我们南方人,别看大部分地区温度冷的没有北方那么低,但是我们这里没有暖气的,都是靠身体硬抗,实际上,我们比你们要抗冻。”

  许华点点头,随后说道:“对,小黄说的对。我想起来了,前年冬天我们大学来了几个南方院校的老师过来参观学习,当时那几位穿的就不多,一个个走在雪地里,精神得很,倒是我们这些北方人,被冻的缩脖子。”

  实际确实有一点这样,北方人总说南方暖和,以此为根据,判定北方人一定是比南方人抗冻的,其实,对于一定部分的南方同胞来说,却不尽然。

  不一会儿,三人来到横沥老圩一条约30米长的旧街上,一家售卖横沥汤粉的小摊位前,摊主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身量中等,眼珠子又大又圆,说话瓮里翁气,手脚却是麻利。

  有个女帮佣,肤色发黑,挺瘦的,说话快的像机关枪,但吆喝起客人,收拾起碗筷,十分利索。

  这两人看到黄怀德,竟然低头恭敬地打招呼:“黄医生来了。”、“黄医生早啊。”

  摊位后,有三排长凳长桌,坐满了人,闻声看来,当下就有有一半人呼啦站起来,热情的招呼黄怀德。

  “小黄,你来了,前天我还和你爷爷说你呢,好些天没见着了。”

  “黄医生,今天我请你吃,一定要给面子啊。”

  “黄医生,上次真是谢谢你了,我这病,多亏了你。”

  .....

  许华和赵美芝相视而笑,有人给他们三人让出了地方,待坐下后,就听摊主爽朗的笑道:“黄医生,我先给你们做。”

  黄怀德忙摆手,“刘叔,怎么能插队呢?”

  那位叫刘叔的摊主,把黄怀德拉到一边,笑眯眯说:“那两位,是你什么人?”

  “我朋友的长辈。”

  “女朋友的吧。”

  “不是。”

  “真不是?”

  “不是。”

  “那我外甥女这两天去找你借书,你可招待好啊。”刘叔嘿嘿直乐。

  黄怀德立刻感到一阵头疼,这刘摊主的外甥女叫刘丽华,看上他了,有事没事过去借书,还都是些医学的专著。

  这刘丽华也是个学医的,但和黄怀德的专业不是一个方向,年纪不大,二十一岁,生的娇小可爱,肤白貌美,美中不足的是,性子太跳脱了,父亲母亲和自己都不喜欢。

  但人家来做客,总不能撵走。

  而且,一个学医的,老找自己借不相关医学类的书籍,问些白痴的不能再白痴的医学问题,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黄怀德私下给这刘丽华起了个绰号:“刘马昭。”

  母亲王芸没见刘丽华来,就用骄傲的语态打趣他:“马昭又来了,怀德,过来,快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