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寒门之士[科举]第98节(1 / 2)





  柳贺的官衔毕竟还是低了些。

  潘季驯是因为得罪了权贵才回了老家,但在此之前,他已经官至右副都御史,是正三品的大员。

  柳贺二十多岁便已官至正五品,升官着实不算慢了,但和真正的朝廷大员比起来,他依然说不上话。

  结合了潘季驯的建议,河堤种类繁多,所谓遥堤,便是在河流湍急之处留出缺口,在离河较远之处修筑第二道、第三道堤,这样河水自缺口涌出时,流速逐渐变缓,进而便能储存在第二道堤与第三道堤之间。

  而缕堤

  ,则是临河处修筑的小堤,丝丝缕缕,可约束住水流。

  月堤的名称则源于其形,与缕堤相接,缕堤被洪水冲垮后,月堤可以继续阻拦洪水。

  筑堤之时,吴桂芳要求地方上挑选经验丰富的老河工,给予足够的工钱,让其助力堤坝的完工,这些河工大多经验丰富,对水势、流向、地形要比官员们熟悉太多,有他们相助,筑堤之事自然事半功倍。

  筑堤是为了抵挡洪水,在筑堤的同时,吴桂芳也命人引清水入黄,增加黄河的流速,这般实践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够完成,耗费的时间精力乃是柳贺为官以来最多。

  他当初昼夜苦读时,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竟会对治河事头头是道。

  ……

  一转眼便到了小年,纪娘子与杨尧也自镇江府过来与柳贺团聚,小半年不见,妙妙长大了不少,会喊爹爹了,柳贺治河时不曾多想着家人,但到了这时候,他发现自己内心还是很想念家里的。

  柳贺的同知衙署此前已经认真打扫过一遍,但他毕竟一人居住,对衙署的布置并不重视,柳贺本人对生活品质要求不高,只要干净就行。

  他在这一点上和以清贵著称的翰林官很是不同。

  当然,柳贺也观察过,翰林官们若是家境优渥的,那倒是有清贵的本钱,像他这种过过穷日子的倒也清贵不起来,最多家中多布置几盆花草,再栽些绿竹之类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

  “相公你一忙起来就什么都不顾。”杨尧斥责道,“治河固然重要,你也要顾着身体,你如今可不是独自一人。”

  新年将至,杨尧不好说些晦气话,她和柳贺还在京城住的时候,也听柳贺说过诸学士与同僚陈栋之事,诸大绶再进一步便是左侍郎乃至尚书了,陈栋任天子日讲也曾风光无限,然而两人过世后又有何人记住?

  京城风云依然在搅动,但故去的人已经故去了。

  柳贺不由想起前几日吴中行与罗万化寄来的书信。

  柳贺来扬州后与两人仍有书信往来,不过这个年代的书信速度极慢,快的话也要至少半月,因而罗万化与吴中行在信中提到的也是上月发生的事了。

  吴中行在信中说,陶大临患了病,十月底时已过世了。

  陶大临和诸大绶是至交好友,又是同一科殿试的榜眼与探花,彼此同为亲家,关系之亲近在官场上也并不多见,诸大绶过世,陶大临悲恸万分,两人年岁相当,诸大绶过世时五十岁,陶大临也四十八岁离开了人世。

  柳贺听了只觉分外唏嘘。

  进了官场之后,时间仿佛按下了加速键,让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听说同僚中的某人离世的消息。

  吴中行与罗万化将柳贺的《治水策》狠夸了一通,赞他一篇文章名动京华,天子因此对黄河的疏浚更为关注,督促各地的官员将治河之事看作重任,六部对在外官员的考核中也增加了治河一项。

  从某种程度上说,柳贺的《治水策》给其他官员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因而在不少官员看来,柳贺写这一篇《治水策》完全是沽名钓誉。

  “他柳三元只是会写文章罢了,他懂什么治河?”

  “文章写得好便能蒙天子嘉奖,那天下官员都学他写文章便是了!”

  不仅是外官,南直隶本地的官员对柳贺也有抱怨,毕竟柳贺督查时极严,可以说一点情面都不留。

  过年这几日,柳贺总算稍稍安生一些。

  他并非工作狂人,前世在大厂时,他也相当痛恨996和007,但来到这大明朝,见识到徐、淮等地百姓遭遇水灾后的惨况后,他便很难随意散漫地对待治河这件事。

  并非为了他的官帽,而是为了百姓的性命。

  一缕堤修筑稳了

  ,便能多一个百姓免遭水患,柳贺觉得这样的交易很划算。

  过年这几日,柳贺未前往徐、淮二地,而是留在了扬州,但即便在同知衙署内,他依旧闲不住,总要和顾为一道去高邮湖转上一圈。

  此次治河,重点虽在徐、淮二府,但扬、泰之间的堤坝同样在进行中,吴桂芳与柳贺的设想是,要想尽办法将黄河与淮河分流,这样方才能同时解决黄河与淮河水患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便中途对黄河与淮河进行多次疏浚,黄河夺淮的实质不改变,所谓疏浚也只是一时罢了。

  分流,便是用大坝将二水分隔,直至入海时方流到一处。

  想要做到这一点,堤坝的质量便极其重要。

  柳贺来看一看高邮湖,也是为了查探高邮湖两侧堤坝的修筑情况,等到天气晴朗之后,他便要派人对河水进行清淤,捞出一些淤泥与沉积的泥沙。

  “大人,先回去吧,夫人在家中恐怕已经等急了。”

  时间已经有些久了,顾为便出声提醒柳贺道。

  柳贺在清水潭等地再查探了一番,见堤坝筑得踏实安稳,他心中便也有种安定感。

  柳贺觉得,他这种心态大概就是初次为外官,做出些实事总要看了又看,就像上辈子刚工作的时候,做了什么总要让主管见识一下,但时间久了,就会变成满脑子残念的打工人。

  回到家中,天色已经有些暗了,纪娘子与杨尧知晓柳贺公事繁忙,都没有多说什么,待柳贺到家,桌上已经摆好了晚饭。

  柳贺一眼就认出,其中有几道菜是纪娘子烧的。

  他在同知衙署的餐食可谓精细,无论摆盘还是色泽都极其出众,然而对柳贺来说,最让他有食欲的还是家里做的饭。

  外面风一直在刮,屋内却极其温暖,这是官员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