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三十三章 议亲(2 / 2)

“这么久了。”赵祯眼眉微跳,叹息说道:“古人常云,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去不返,不留痕迹,果真诚不我欺。”

“那是因为陛下日理万机,专心致志处理朝廷政务,自然察觉不出时间流逝。”张若水微笑奉承起来。

“也有几分道理。”赵祯含笑赞成说道。

“陛下治国用心专注,实在是万民之福啊。”这么好的机会,张若水岂能浪费,溜须拍马之言如黄河泛滥,滔滔不绝,听得赵祯心情舒畅,满面红光。

当然,奉承之言听多了,赵祯自然有些免疫力,过了片刻,将注意力放回奏折上,微微皱起了眉头,喃声说道:“这事不好办啊,怎么说也是亏待了人家,而且他又立了些功劳,岂能随意打发了事,况且楚卿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张若水之所以能长期得到赵祯宠信,留在身边使唤,那是因为他非常有自知之明,摆正自己的位置,时常提醒自己,除非皇帝动问,而且不犯忌讳,不然绝对不能干涉朝廷的政务,所以现在明明清楚的听到赵祯在喃喃自语,张若水却置若罔闻,乖巧退到后面,丝毫没有多嘴接话之意。

“益之,对于楚质,你有什么看法?”过了片刻,赵祯突然问道。

楚质?迷惑了下,张若水立即醒悟起来,不要以为在皇帝身边日子就好过,在享受狐假虎威的威风时,自然要付出些代价,不仅要了解宫中的规章制度,朝廷的动向变化,官员基本情况,地方民俗风情、历史典故,等等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不然当皇帝问起,而自己却回答不上来,那岂不是大大影响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幸好楚质大小也是个名士,张若水当然有些印象,但是这个问题不好回答,问自己对他有什么看法,摸不准皇帝的心思,张若水岂能草率回复,沉吟了下,眼睛悄悄一转,避重就轻说道:“楚进士的诗词文章,确实是上佳之作,最近又盛传有一首新词,让宫中乐师宫娥传唱不已。”

“是何内容?”赵祯饶有兴趣问道。

“听闻是楚进士在送好友沈榜眼之时,心有感触,特意写下了这首离别词。”张若水可不敢卖关子,直接吟诵起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赵祯轻声诵读,眼睛掠过赞赏之意,口中却说道:“词是好词,末尾两句却似有郁积之意,也不知是感叹与好友离别,还是以泄心中不畅。”

这问题张若水可不敢回应,只是嘻嘻笑了下,躬身说道:“小的才疏学浅,却是体会不出其中之意来,只觉得楚进士这词巧妙别致,有别于其他离别诗词,让人难以忘记。”

“一语点明此词之妙,还说自己不明其中之意。”赵祯轻笑斥责,沉吟了片刻,拿起了朱笔,在奏折上书写起来,微笑说道:“罢了,既然他想和春住,那朕就如他之意。”

楚府西屋院落坪地之中,时值五月,骄阳似火,幸好院落中有几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在摭挡,阳光透过树荫照射在身上,只会觉得暖融融的,让人心生慵懒之意,不想动弹,而楚质正是如此,轻轻的躺在一张竹榻之上,享受着阳光的淋浴,就算有树荫挡光,若是待久了,也会感到闷热难耐的,幸好有个善解人意的初儿陪在身边,楚质才不会觉得无聊,当然,没事的话,楚质也不会无聊到在这种暑夏的天气在外面晒太阳。

“公子,这样可舒服?”初儿娇柔问道,一双灵巧的小手却没有含糊,执着一把精密的梳子,轻柔的顺着同一个方向,小心翼翼的梳理着楚质粗黑浓密的头发。

“嗯,就这样继续。”楚质眼睛微闭,喃声说道,如果说穿越之后,楚质对什么感到不满意的话,那就是那头难以打理的长发了,也不知道在古代什么时候起,就有那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之的话流传下来,成功的将对头发的重视上升到一个诚孝的地步,从出生到死亡,除非是自然脱落,或者有什么意外,只要是生活在中原大地,受到儒家观念影响的炎黄子孙,绝对不会有剪发之说。

而楚质自然不会有兴趣挑战这样的传统习俗,虽然顶着一头浓密的头发感觉有些难受,但是习惯之后,微风吹来,长发拂动,还真有几分脱俗飘然的风席,这可是许多艺术青年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啊。

抱着这样的想法,楚质心里也舒服许多,况且在古代,头、发是人最重要的外观,自然要精心地保护,不断地修饰,百姓之家不必多说,就连官员也有休沐之日,虽然没有现代沐浴那样频繁,但是也有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不过这个习惯也因人而异的,富贵之家或者有洁癖的人,自然是不论时间的,而楚质已经习惯成自然,头发可以隔几日再洗,但定然要日日沐浴。

“公子,最近作坊发生了件怪事。”初儿轻声说道,一双纤嫩小手细心的将楚质的长发慢慢分开理顺,以免湿透的头发纠缠打结在一起。

“什么事情?有人偷懒不干活还是携款而逃了。”楚质懒洋洋问道,眼睛似闭非闭,似乎有几分倦意。

“公子想到哪去了。”初儿娇嗔道,如今在作坊帮忙的基本是杨毛两村的村民,而负责管账的却是杨震仲与毛革,所以明知道楚质是在戏言,她心里也有些不乐意。

“是我错了,在此向善良的初儿赔罪。”楚质轻笑说道,伸手反握初儿的柔荑,轻轻扯到嘴边吻了下,随后仔细的把玩起来,细嫩柔滑,温润如玉,感觉十分舒服。

心中带着一丝甜意,然后发觉附近还有几个婢女,初儿连忙娇羞抽手,微嗔说道:“公子别乱动,不然头发又散乱了。”

遗憾的叹息了下,楚质微笑道:“说吧,作坊出了什么事情,居然让初儿如此惦记着。”

“听十一叔说,这近段日子,杨村来有许多奇怪的客商,他们不是为求扇而来,而是想购买制作扇子用的韧纸。”初儿柔声说道。

“咦,差点忘记这茬了。”楚质拍额头叹道。

汴梁城是国都,广纳四海商客,见到折扇在京城如此盛行,得到文士名儒、达官显贵们的喜欢,这些精明的商人岂会瞧不出其中隐含的商机,而经过楚质精心策划的品牌效应已经突显出来,一些人已经认准风月坊制作的折扇,对其他扇子不屑一顾,做了番市场调研后,商人们自然明白应该选择谁作为合作的对象,纷纷到杨村取货订购。

正是利益于商人们的推广,折扇也开始以汴梁为中心,慢慢的向周边城市扩散,古代根本没有什么销售渠道之说,而且以作坊现在的实力,开连锁店也不太现实,楚质自然要从实际出发,适当的调整策略,在不放弃汴梁市场的同时,也争取做个折扇供应商。

事实证明楚质的想法没有错,有折扇供应的消息一传出,各路商人顿时蜂拥而来,下的订单已经排到下半年去,乐得杨震仲与毛革眉开眼笑之余,急忙掇窜楚质再扩建作坊,考虑了几日,见到市场还没有那么快饱和,楚质自然不会反对。

由于财源滚滚,使得楚质忘记在扇面纸上面作文章了,当初选择接手毛村造纸作坊,虽有贪图方便的意思,但是楚质也了解到,在宋朝时候,因为技术条件限制,一些质量上乘的纸张,价格非常昂贵,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楚质乐意顺势而为。

原料当然就是满山遍野的竹子,经过楚质的指点,匠师们具体执行,光滑如雪的上好竹纸立即出现在世人面前,是说宋朝也已经有人试过用竹子制纸,可惜不得其法,所造竹纸比较脆弱,质量较差,轻碰便裂,而由于楚质的点拨,使得本应在南宋时技术才成熟的竹纸提前了近两百年出现。

纸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自然格外受到文人士子们的喜爱,而他们在折扇上题诗作画时,也察觉扇面用纸与众不同,不仅书写简易,而且质量也极佳,似乎还有点淡淡清香,自然而然起了购买之心,既然有市场,那见利而为的商人当然要行动起来,纷纷跑到作坊那打听详情,而杨震仲与毛革也不敢拿主意,就托初儿请示楚质应该如何处理。

“能怎样处理,当然是。”就当楚质指点初儿应该利用这样的机会,使得竹纸畅销各地时,院落外突然传来些许动静。

“质儿。”惠夫人柔美的声音传了过来,似乎已经走到院落门前,楚质站了起来,上前两步,却发现家人都走了进来,心中微稍了下,连忙上前见礼道:“大伯、三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