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节海防、陆防之争(2 / 2)



1862年,时任清朝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受恭亲王奕?委托,前往英国购买军舰。



英国人出奇地痛快。



刚刚和大清打了一仗,马上又好起来了。这一点以前的教科书上没看到,也没想到,非常意外。



很快,1863年,一支英国造舰队到达中国。率领这支舰队的是英国人,叫阿思本。



非常意外的还有,阿思本不但带来了军舰,还带来了英国政府的好意——帮助大清建立舰队,舰队的名称就是“中英联合舰队”,或者更真实一点,称为“李——阿舰队”。



李阿?——李泰国和阿思本啊。



就是说,这个舰队名义上由大清领导,实际上由李泰国控制,阿思本统领。



啊,想起来了,记得有位著名人物曾经说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海上霸主英国看来,你捡个现成的,有了这支舰队,海上不就无事了吗?



在大清看来,我花银子,你来率领,这样的生意,天下难寻。



打个比喻:我买个车,不会开,请个司机是可以的。我不买车,我租车,或干脆打出租车,也行。但我不能买车了,车还要由卖车的掌管,想怎么用、想去哪,他都说了算,我还要跟他商量,那谁是老板?



合着我花那么多银子,就是算个“初装费”?



这太荒谬了。



这一切,最初源于李泰国的野心和狂妄,他已经私自“代替大清作主”,与阿思本签订了一个合同,就是两人掌控“李——阿舰队”权力的合同。



李泰国把自己代签的合同递给奕?,奕?当即就震惊了。



曾国藩、李鸿章等大臣们也被激怒了。



这种毫不掩饰、也没打算掩饰的野心,自然引起大清上下毫不掩饰的反对。



曾国藩说得明白:宁可将船贱价卖了,做成亏本买卖,也不能接受英国人领导中国的舰队。



双方别扭在那里了。



奕?不客气地明确立场、予以指正,虽然李泰国修改合同,接受大清派官员统领,而让阿思本担任副统领和教习的要求,但阿思本不干了,宣布辞职,带领舰队返回英国。



到最后,军舰被作价卖给其他国家。大清支出了173万两的购钱银两,只收回了106万两,大大地被坑了一把。



因为闹出这么一出,李泰国也被清政府免去税务司职务,炒了鱿鱼。



但大清国第一次建海军的尝试,却无可挽回地匆匆收场了。



…………………………………………



到同治皇帝上台以后,从同治六年(1867)开始,一帮大臣们又反复上书,提议加强海防建设。



结果怎么样呢?



7年过去了,一遇外事,还是无船可用。



加强海防建设的结果——水师人数虽然空前庞大,但战力却更加衰退不堪。



原因——水师无船。



船只数量、质量,还是他老爸道光时候的样子,除去朽坏的,甚至还不如。



从曾国藩给皇上的报告可以看出:“以江南水师,向分外海、内河二支,外海水师六千七百七十六名,武员一百十八人,内河水师八千二十一名,武员一百三十三人。船数则近稽道光二十四年江南旧例,水师船二百七十五艘,朽坏居多,别造舢板船一百三十五艘,大?船十二艘,约计各船不过载兵二千数百人,而额定之兵数,尚有万馀人。”[《清史稿本纪》]就是说,将近一万五千人的水师,手里的船只能载二千余人,竟有近一万三千人无船可坐!



没有船的水师叫什么水师,难不成还有陆基水师?



一段时间以来,清朝水师(包括地方部队的,如湘军水师)不过专注于内乱,镇压太平天国时,还能拉出一支内湖水军,在鄱阳湖里大战一场,沿长江直指南京。后来呢?



后来仗打完了,就嫌“吃白饭”的多了,裁撤淘汰。一般士兵也乐得拿点钱,回家整几亩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去了。



战船质量呢?据所查资料,清水师营所用内河战船有小哨船﹑舢舨船﹑长龙船等。舢舨以下,均为用桨划动的小船。



综合这点兵力装备,要拉出去上阵,别说海上能不能行驶、打仗,光从规模上看,还不如动员一些渔民出海打鱼阵容壮观。



难怪曾国藩称之“徒费饷项,有水师之名,无舟楫之实”。



这一切只说明一点:大清的海军基础之薄弱,薄得象一张煎饼。



实在是——不建不行了。



朝廷颁旨各地大小官员,为建设新式水师出谋划策。一时群情激奋,各地督抚纷纷上书。



具体讨论发言,说开话就长了。简要说吧:



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一时压倒“塞防”,促使清政府下定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实际上,也是形势所迫。



日本人在大清海防建设上推了关键的一把,功不可没。



太后老佛爷圣明,小皇上英明,各大臣给力。虽是半梦半醒之间,也该是一扫昏昏沉沉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