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八十三章晚到的圣旨(1 / 2)





  第八十三章晚到的圣旨

  在一片视线开阔的浅草平原上,坐落着一座四方八稳的大城。高高的城头上,飘扬着一张张头大的“唐”字旌旗。

  此时正当午时,东西两边城门大开,上面皆有三个大字“西州城。”两边城门进进出出的人很多,不但有唐人,还有身穿异服的蕃回两国之人。

  在南城旁边,有一块被围墙围起来的土地。里面的建筑不多,被分割成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操场。除了不时能听到操练之声,连说话声也没有,肃静的气氛,鸟也不敢在四周停留。

  里面一块很大的操场上,三千个手拿竹杆小盾的骑兵,组成一个等腰四边形,前排很整齐地对着前方挥刺。后面有五百个弓箭兵,不时向左右和前方放箭。立在周围的稻草人上,插了不少箭羽。

  这些士兵一个个全是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的年青人。不知操练了多久,他们的前胸后背湿了大块,步伐却丝毫不显凌乱。

  大群将领围着一个白鬓老将,站在看台上打量着他们。这个老将正是郭子仪,此时他眉头微皱,过了一会才开口:

  “这些竹杆怕有十斤,加之很长,单手刺出的力度和速度都跟不上,极容易被对方避开或是抓住。竹杆易碎裂,一旦碎裂威力将会大减。后面的要是不持盾,又怕被弓箭射中。这种兵阵要是被包围住,先伤马再伤人,也是很危险的事。”

  郭子仪不愧为沙场大神级人物,将缺点说得比较全面。旁边一个方脸大眼的老者说:

  “大帅说得极是,朝廷传来的资料上说,何浩然的竹杆经过烘烤去除水分,这样倒是会大大减轻重量。可我们烘烤的竹杆有许多都裂开了,竹尖也不知要用什么东西加固才好。阵型不错,但要变阵时,对士兵的移动速度、方位等等要求都非常高。也不知他如何能在短短两三个月,将这些困难解决的?”

  “这小子,怕是私藏了不少东西。”郭子仪哼了一声:

  “他能以一千二百人对付四千敌军,不可能只有这些花样。现在他恐怕已经不在叶升了,寻个人去朔方问问他,让他将完整的方法写下来。”

  身后一个和郭子仪有几分像的中年男子问:“大帅,何浩然不是在叶升守城吗?他会去哪里?”

  郭子仪看了他一眼,摇摇头说:

  “平时让你遇事先思,如此简单之事你也不懂?土蕃攻击崇兴无果,朔方虽打了个大胜仗,但兵源受损严重。叶升兵将不满千,土蕃在何浩然的竹杆兵手中连吃两次亏,叶升应该会成为他们必攻之地。”

  中年男子是郭子仪的二儿子郭曜,他也猜到这样,心里还有些疑问。被郭子仪贬责后有些不敢问,在他身边一个中年将领见状,猜到几分,帮他问道:

  “大帅,叶升城虽小,李怀光大人用兵不凡,应该不会任由土蕃取之吧?”

  郭子仪还在想,从营门方向走来四人。他和旁边的老将互看一眼,带着众人迎上去。

  “参见汾阳郡王,”四人有三人拜下后齐声喊出。中间是个白脸无须、面容十分憔悴的年青人。他左臂用一块白布吊在胸前,白布上还有些血迹。身穿内侍服,是个太监。在他左右是穿着禁卫服的禁卫兵,两个禁卫兵看起来很精神。郭子仪朝他们摆了摆手:

  “常公公,你是来宣旨的吧?为何如此模样?”

  常公公站起来,带着哭声说:

  “郡王,小的差点就将陛下吩咐的事办砸了。小人赶路心急,在半路上从马上摔下来,无法骑马,路上耽搁了些时日,还请郡王恕罪。”

  郭子仪看了左右两人一眼,左边年纪稍大点的禁卫兵接道:

  “郡王,的确是这样。常公公因赶路心急,从马上摔下来,养了几天的伤,在途中雇了一辆马车才赶到这里。”

  “别说那些废话了,宣旨吧!”郭子仪说完,常公公拿出圣旨,一干将领全朝同一个方向跪下。

  “门下,天下之本,以泽万民。何浩然于朔方多次重创蕃军。如今叶升将寡兵少,城中军民岌岌可危。现令郭爱卿立即派人去叶升,将何浩然及竹杆兵接到麾下,暂时归郭爱卿调遣。”

  众人听完圣旨一头雾水,接过圣旨的郭子仪问:

  “叶升就算离陇右也不近,既然知道何浩然有危险,朝廷为何不派他去灵州?反而舍近求远?”

  常公公一路耽搁,至少多花一半的时间才赶到西州。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也不对郭子仪隐瞒,看了眼左右轻声说:

  “何将军上书朝廷,要求除朔方外,调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听说何将军与李怀光大人,他们?”

  他的话并未说明,大家已经明白了。郭子仪翻开圣旨一看日期,大喊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