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节“牢笼”——双方关进同一困境(2 / 2)


仔细回顾一下就可以发现,从前期看,丁汝昌一系列“游击于海上”的行动,还算是贴近李鸿章“巡游”和“相机攻敌”的要求。



丁汝昌与李老帅两人彼此“一硬一软”交替变化,倒不是行动样式的问题,而是时机选择上的差异,导致了节奏上不合拍的问题。



巡游一无所获,除了因为不敢深入,此外也应加上一条,联合舰队根本就没有给丁汝昌“相机攻敌”的机会。



等黄海一战过后,情况变得严重,在策略上分歧便开始明显起来。



…………………………………………



黄海战后,闻听日军似有袭击威海、大沽的迹象,丁汝昌不得已拉出来“大巡游”,又是以各军港“烽火警报”为号,沿着海岸线不远,划了一道航迹,从南往北追了一遭。



这是黄海战后北洋舰队唯一的一次主动巡海。



这唯一的一次,还基本是沿着海岸线,贴着边去的。然后,又一头扎进旅顺港。



为什么?保船为要!



如果说前边还想着,也有可能寻机捕捉落单的敌舰,同敌人打消耗战,现在,连这个也不再敢想,能力也达不到。形势已经极为不利,唯一的选择,就剩下保船了。



所以,实行了重在“保船”策略的人,就是战场实际指挥者——丁汝昌。



到现在,丁汝昌完成了与李鸿章相反的转变。



…………………………………………



为了这个“保船”,丁汝昌当然能待在港里,就不出去。



理由有很多,船只没有修竣,火炮仍有缺损,炮弹没有配齐……



其实就一个说不出的原因——只有待在港里,北洋舰队的船才是安全的。



安全倒是安全了,可是,从此,北洋再无其它作为。



依托完备的海岸防御体系,依靠岸防大炮的掩护,海军就这样把自己困在浅海。



最后,困在了旅顺、威海。



…………………………………………



现在再返回头去想想那边,即使伊东率舰队到了旅顺,到了也没撤。



大清的炮台,不是拿气吹起来的。



硬冲进港去,是没这个实力的。



所以,只要北洋舰队待在港里,“决战”是打不成的,而彻底消灭北洋舰队,只能是个纸面上的计划而已。



伊东只能派军舰在旅顺口海面,岸炮射程之外,远远地布下阵来。象是邀战,更象是监视。



“海上阵地战”,这真是海军史上的一大创举,前所未有!



…………………………………………



不过,还是那句话,只要北洋海军不出来,护航运兵的任务就不受任何影响。伊东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大清北洋海军的舰队坚守旅顺、威海,坚不出海作战。



大清各方,仍然各守各摊,各保一方。



日本人设想中的海上遭遇战没有出现。



日本人“期待”中的“大清联合舰队”也没有出现。



看来日本人真是想多了,过虑了。



还是小川又次在《征讨清国策》中先期预测的比较准确。



伊东祐亨在综合各种情报,确定北洋舰队进了旅顺就没有出来,所谓南洋、广东舰队也没有调整部署的举动,才放松心情。



…………………………………………



战争打成这个样子,突然在海上出现了一段平静。



看起来,大清和日本海军算是困在旅顺港同一个“笼子”里,“笼子”外面,俄国、英国闻讯派军舰赶来——观战。



以讹传讹地消息,竟说包括某个国家的舰队司令都亲赴现场,热热闹闹地围观。



就象狮子也会抢鬣狗的猎物,上去撕咬一口,他们还等着东亚两强相争,自己“鱼翁得利”呢。事情明摆着,不管谁赢了,西洋列强在亚洲都少了一个挑战者,同时,还可以参与“盛宴”,在失败者身上讹诈更多的东西,完全是不费一人一枪一弹的便宜事。



这种旅行和看热闹带抢东西的见习观察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坐视日本获得全胜,下一个十年之后,俄国首先尝到了苦果。



其实,真正工于此道的是后起之秀的美国。后来一战、二战的表现就是这样:站在一边观战,等双方都精疲力尽,一方露出艰难胜利的迹象时,就是高举道义大旗,加入优势一方的时候。在明确的结果前,以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成为最大的赢家。



当然,说这些也没什么用处,聊以阿Q式自我慰藉。



别人的成败,与大清何干,哪些,能改变大清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