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节结束战争的努力(1 / 2)

第一节结束战争的努力



大清晚期,中国这条巨龙跌落尘埃,真的就象侏罗纪时代,一个庞大而动作缓慢的草食龙,不但被一群肉食恐龙包围着,现在连一只个子虽小却灵活凶残的盗龙也加入进来。



大清急切要寻找机会,停止这场战争。



不能在战场上把敌人干趴下,就只能谈和。但是,谁先提出来,谁就要忍受苛刻的条件。



但这些,朝廷已经顾不得了。



……………………………………………………



战争,实质就是两个字:博弈。



有句名言说,最难的不是发动战争,而是如何结束战争。



败者如此,胜者也费周折。



对日本人来说,发动对清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是政治经济利益:重塑东亚格局——谁当老大;纳入世界霸权体系的阵营;扩大日本梦寐以求的稳固地盘;捞取日本人急需的银子……



但与无限的欲望相比,力量的使用却不是无限的。什么时候是达到了最高点,这些当然是日本当权者,或者说是战争发动者需要判断的。



……………………………………………………



在双方作战之时,大清便一直寻找机会结束——求和。



第一次,就是朝廷重新启用恭亲王奕訢之时。前边说过,那发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恭亲王是大清公认的懂得外交的亲王。他上来,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寻求国际力量,列强的干预和调停。



按现在的话说,大清要引入列强的力量,而列强实际上也乐意介入。



需要回头看一下,时间在1894年的11月3日,在辽东半岛登陆的日军攻向金州,旅顺危急的时刻,大清向列强发出了予以帮助的请求。



列强虽然表示可以出面,但提出:大清最好应当首先与日本达成和平协议。



这有点扯淡。或者说,多数列强实际还想看到最后的结局,做出判断之后,再决定怎样介入,介入多深。



大清只能按照这个建议去寻求办法。没想到,最先表现出积极性的竟然是德国。



……………………………………………………



除了各国公使之外,大清还请了很多人来帮忙。



包括,李鸿章热心肠的德国朋友——此前曾做了18年驻华大使的冯·勃兰特。



在李鸿章的运作下,勃兰特先生自9月份便接到中国政府的委托,以中国特别大使的身份,奉命将中国当前的局势告知世界各国,以期各国进行干涉。



对这项特殊使命,勃兰特热心地充当中国政府在柏林的机要顾问和通信者,凭着自己的旺盛精力和影响力,发挥了足够的外交技巧,调动德国的舆论,他所撰写的有关远东局势的文章不仅在德国发表,还在英国和法国新闻界反复转载;他不断会见有影响力的人物,包括象克虏伯公司的领导人。



尽管此前德国与自己的对头俄法联盟关系紧张,勃兰特利用曾在俄国担任公使的经历,也让德国了解了俄国的想法。



在英国人看来,他已经成功地让德国人将原来对俄国的怀疑之心和对日本的同情之心,全部转换过来。



而且,他还使德国和法国逐渐地走到了一起,准备联手俄国一起干预日本。[相关内容见布兰德著《李鸿章传》]



当然,将俄国“祸水”引向东方,是德国的心愿,也是德国放弃与法国的对立,暂时协调立场的根本原因。



而且,德国早想在远东获得一个海港,这正是千载堆逢的机会。



……………………………………………………



随后,美国人开始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当然,他们是以公正的面孔出现的。



在与晚清打交道上,或者在对待大清的态度和手法上,美国与俄国堪称“双璧”。



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家,刚刚搞完内部的事务,开始迈上国际霸权舞台之时,美国表现比较特殊——或者说是采取了与英法不同的手段,与大清打仗少,不那么令人厌恶。在中日战争中,美国受大清委托,负责担保在日华侨的保护。实际上,美国在国际关系上是一个更为厉害的玩家,始终巧妙地运用时势,来获取与其它侵略中国的列强所攫取的利益——“利益均沾”,“最惠国待遇”,这些原则都是它的发明和创造。



俄国人也表现出足够的精明,非常善于运用谋略和欺诈,他们是讹诈的高手,所以虽然然俄国与大清作战互有输赢,但它还是荣登攫取大清土地最多的国家。



到这个时候,早已成竹在胸的俄国人并没有着急出手。尽管他们是很早就收到李鸿章的信号的。



美国人接受了大清的邀请,暗示日本人,愿意做中日之间的调停人。



……………………………………………………



再后来,由美国人驻日公使出面,传递回了与陆奥宗光的谈话结果,日本点明要中国先提出讲和。



条件似乎成熟了,同样是德国人的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受李鸿章的委托,接到了赴日寻求和谈的使命。



在派遣这一任务的时候,除了携带着清政府的照会,李鸿章还以个人名义修书一封给伊藤博文,说明“德璀琳可将我的意见向您转达,并使您清楚地了解我的观点”的意思。“请问贵国命意之所在与夫停止战务重订和约事宜。”表示在停战与订约问题上愿意听取日方的意见。信中特别恳切地讲到,“和局中辍,战祸繁兴,两国生灵同罹兵燹,每一念及,良用惋惜!本大臣日夜苦思,冀得善策,俾水陆之战一切暂时停止。”[《李鸿章致伊藤博文文书》,见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



以为中国政府服务的外国人出面,这个匆忙中被赋予的使命,主要目的就是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在行和谈之实时,不失大清的威严。



就是说,李鸿章企图靠中间人,以间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无非是为慈禧太后、光绪为首的一帮人遮遮羞,留点面子。



这本来也是国际上通用的做法,这点李鸿章还是清楚的。



可是,这份好意却弄了个里外不是人。



日本人根本不接受。日本人不承认李鸿章对德璀琳的授权。而且,日本人认为,此举是对日本的侮辱行为。



大清也有人不接受。因为行前,德璀琳请头品顶带,李鸿章权宜授之。事后,李鸿章才致书奕訢和奕劻说明此事。以翁同龢为首的一帮人,还认为这是极大的越权行为,深为不满,直称“可诧也!”



包括现代人,也跟着说派一个外国人代表大清去求和,是无耻的行为。对这个观点我实在难以理解,而且觉得根本不值得一驳。亲自去求和,才不叫无耻,而是“有耻”吗?



……………………………………………………



不要紧,这种“无耻”行为根本没机会施行下去。德璀琳的使命突然之间无疾而终。他到达日本神户之后,便停留在那里。根本没有见到伊藤博文,几经要求之后,反而被命令限期返回。为完成使命,他只好通过德国驻日使馆,将大清的文书,包括李鸿章大人的书信转递给日本外务省。



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是,旅顺得手在即的日本,是不会在此时中止战争的。



而且,日本人敏感地认识到,这样可能会造成列强插手干预。在日本人的策略中,必须避免这种情况。日本外相陆奥在给伊藤首相的电报中明确说,“在目前情况下,除非中国政府预先发出通知,并派出合适的、有资格的全权代表,否则是不能与中国政府官员进行接触的。如果德璀琳带着任何受我们鼓励的迹象回到中国,则要导致德璀琳本人或赫德被任命为将来谈判的全权代表。而任命外国人为全权代表,无论如何都必须拒绝。因为这样做不仅不合适,而且可能给列国一个间接干涉的机会。”



但是,日本人的做法缺乏外交礼节,却不可避免地丢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