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东宫四莳锦第3节(2 / 2)


  这些年借着剿匪的名头,淮南王没少招兵买马扩充军营,官家不好明面上削他兵权,眼下情形却是危也是机。派旁人领兵,淮南王未必全力配合,可有一人,淮南王却会竭尽全力襄助。

  当官家的目光落在段禛身上时,段禛并不意外。淮南王是他的生父,官家此举在他的算计之中,昨日放出的信鸽便是要父王在边境搞些动静促成此事。可饶是如此,他还是略略有几分寒心。

  他自八岁离家进京,叫了龙椅上的男人十二年父皇。一朝得子,此人便对他弃之如遗。

  他挂帅,淮南王倾力相帮,赢了自可为官家解忧。若是输了,官家也不亏,削弱淮南王的同时,若他再有个三长两短,官家正好可以将亲子扶上太子之位,还省去了被人诟病。

  这可真是一箭双雕的好策略啊。

  只可惜官家并不知,这犯境的西梁铁骑本就是子虚乌有。战事会有,不过不是大周与西梁,而是两个强国共同讨伐郑婕妤的母国——赵。

  赵国盛产铁矿,这也一直是大周所短缺的,若能将赵国一分为二与西梁共享,西梁老皇帝断没理由拒绝。

  大周拿下北边的大片铁矿,西梁拿下南边的雁荡山以揽获天然屏障,可谓双赢。

  更重要的是一但周赵两国结下血海深仇,郑婕妤这个敌国之女诞下的皇子,谁敢立他为太子?

  于是段禛在满朝文武的争论声中,欣然接下了这个重任,并于翌日率大军开拔。

  至于六和那日未来及禀明的消息,便不得不先压后再说,毕竟战事当前,安逸侯府那点事儿也只能算鸡毛蒜皮了。

  而此时的夏莳锦已拖着长长的送嫁车队出了汴京,只是车马装裹并无意招摇,未挂彩缯红绸。安逸侯府的人对此事也讳莫如深,但凡有人问起,只说是洛阳的老夫人打入冬以来身子便不爽利,三姑娘代替侯爷和侯夫人去洛阳探望。

  一个月后,浩浩荡荡的车队终于行到了杞县地界。

  夏莳锦不想吓到她的小县令夫君,便打算让慧嬷嬷带着阿露和一众护院先去预先买好的宅子里落脚,自己只带着水翠单乘一辆马车去县衙。然而未料贺良卿竟骑着马一路迎至界碑处。

  夏莳锦撩开车帘向外看时,正见到琼华般的雪絮一片一片扫过他的脸颊,明明冻得面色都泛了红,却还是高扬着脸,盯紧了每辆路过的马车,眼闪秋波,满含期冀。

  夏莳锦未来及与慧嬷嬷他们分道扬镳,就带着水翠跳下了车去。

  冷风将她斗篷吹得扑扑作响,贺良卿一下便看见了她,瞬间他的呼吸一滞,竟是呆呆的忘记了迎上前。

  皎素的雪片在他二人之间徐徐飘落,夏莳锦莞尔一笑:“贺兄。”

  这是他们书信往来时的称呼,她称他为兄,他则称她为妹。

  经她这一唤,贺良卿便即醒转过来,倏忽迎上前拱手作揖:“莳妹一路受累了。”

  俯身敛目间,却是笑意盛极,满地霜白的映衬下如春华一般灿烂。

  半年未见,夏莳锦本以为贺良卿会有些官威在身,如今才发现他并没任何变化。依旧秀骨清相,有股稚拙的书生气,就连身上绣竹的青袍也是初见时所穿,仅在外面添了件斗篷,还有腰间系着的半旧银袋,正是当初私扣下未还回的那个。

  夏莳锦竟一时分不清是他太穷,还是念旧。

  抬头时贺良卿意识到还有旁人在,便目光轻移,问:“这位是?”

  按提前串好的口供,水翠笑答:“我是夏娘子的好姐妹水翠,也是在侯府里做事的。她这一走我舍不得,便求了侯爷和夫人恩典,随她一道来了。”

  原来是不远千里来送嫁的娘家人,贺良卿不免有些愧疚,又朝着水翠一揖:“那水翠娘子也一路辛苦了。”

  水翠被他逗笑,也端手屈膝一福:“大人这可真是折煞民女了,您是官,怎可对我一奴婢行礼?”

  贺良卿略显腼腆的笑笑,目光落回夏莳锦身上:“只是要委屈你们了,县衙里没有马车,我们只骑了两匹马过来。”

  夏莳锦展眼一看,果然见不远处站着个男子,一手牵着一匹黑马,看装束应是县衙里的胥吏。

  于是夏莳锦同贺良卿共骑一匹,水翠则同那胥吏骑另一匹。两匹马一前一后拉开有十来步距离,干扰不到彼此,看得出那胥吏是个会看眼色的。

  路上贺良卿问:“莳妹,你刚刚是从车队的马车下来的?”

  夏莳锦已想好了说辞,便道:“是啊,我们雇的马车在路上轮毂松了,幸好遇到热心人愿意捎我们一程。”

  贺良卿了然点头,好似突然又想起了什么:“对了莳妹,那个木函……”话说至一半,夏莳锦坐在马背上扭头看他,四目相接,贺良卿又收了口。

  他眉间拢着,似有难言之隐,夏莳锦正欲催问,余光却倏忽瞥见岔道上的一道苍凉身影。转眼细看,竟是个抱着奶娃娃的年轻妇人,倚着半截残垣坐在雪地里!

  她双眼不由睁大,指着问:“贺兄,那是怎么回事?”

  就听身后之人无奈叹了一声,同时放缓马速:“今秋这里遭了蝗灾,各家本就没有囤下多少粮食。半月前又连降了几场冻雨,树木倒伏,毁了屋舍无数,许多百姓已是流离失所。”

  饶是来此之前夏莳锦就听父母说起过杞县的贫苦,可亲眼见了还是有些出乎意料。想不到她来的路上,这里竟又遭受冻雨天灾,百姓沦落到无片瓦遮身的境地。

  “你们官府就不做点儿什么么?”

  “自是做了,只是县衙的库银有限,搭建了避难所便无钱再买米粮,朝廷的赈济粮一时半会儿又送不过来,难免顾此失彼。”

  听了这话,夏莳锦脑中闪过先前贺良卿提的那句木函,便问他:“贺兄刚刚提及木函,可是想用那些银两来救这些百姓?”

  贺良卿眉间的阴云更深浓几分,想说是,却又说不出口,“那些本就是为莳妹你赎身用的,便是有剩也应充作聘礼。”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什么聘礼不聘礼的,你想用就拿去用吧。”

  见夏莳锦如此豁达,贺良卿内心欢喜,原是想说“好”,可话至嘴边却换了个说辞:“那我代杞县百姓谢过莳妹的大义。”

  夏莳锦轻笑一声,道:“那贺兄先放我下来,我将斗篷拿给她,不然只怕母子二人熬不住这凄冷长夜。”

  下马后,夏莳锦解了斗篷送去给那年轻妇人,并着一点路上剩下的干粮。妇人再三道谢,还朝着她的背影磕了个头。

  夏莳锦回到马前正欲上马,就听后面有人热情唤道:“贺大人!”

  贺良卿回头,夏莳锦也循他目光看去,原来是刚刚对向行过的一辆马车上,有个蓄着三牙掩口髭须的男人正探出头来,冲着他们笑。

  那人明明是向贺良卿打招呼,可目光却好似粘在了夏莳锦的身上,这叫她有些不太舒服。

  贺良卿也似有察觉,回头看了一眼,见夏莳锦因着褪下了厚重的斗篷,而显露出玲珑身段,让那张本就明艳无双的脸愈加招人儿。